新闻中心

hth地址:【媒体看忻城】瞭望 广西忻城:科学技术创新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



hth正版:

  “以前种桑靠天气、养蚕凭运气,现在有了人工智能技术,种桑养蚕省时省力又高效。”近日,广西忻城县红渡镇现代化桑园示范基地控制机房里,负责人韦建学指着智慧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感慨道,按下这个绿色开关,就能自动配比水肥,实施精准灌溉。

  近年来,作为全国桑蚕大县的忻城县依托传统蚕桑产业优势,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桑蚕产业种植、养殖、加工全链条,实现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科技护航”转型。目前,全县桑园面积达26万亩,年鲜茧产量达4.59万吨,实现年产值28.35亿元,惠及蚕农7万余户。2025年,忻城县成功申报以桑蚕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。

  走进忻城县安东乡桑蚕全产业链基地,田间地头整齐地排列着滴带和信息采集器,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土壤湿度、光照强度、病虫害指数等数据。这是该县引入AI精准种植系统后的常见场景。 “这套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可监测桑园墒情,自动调节水肥供给,使每亩桑叶产量从1500公斤提升到3000公斤,病虫害减少40%。”基地技术员银星希介绍。

  安东乡桑蚕全产业链基地、红渡镇现代化桑园示范基地是忻城县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“桑园样板”的一个个缩影。近年来,忻城县聚焦桑园种植关键环节,大力推广智慧水肥一体化系统,以科技力量实现桑园管理精细化。在病虫害防控方面,全县构建起覆盖3000多亩桑园的自动病虫害防控体系,通过安装虫情测报仪、诱捕器等智能设备,结合人工智能监测技术,实现病虫害的实时预警与精准防治,防控区内病虫危害指标降低约20个百分点,桑叶年增产13.5%,桑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积居全区首位。

  在古蓬镇上浪村标准化养蚕基地,自动清洁洗涤机、切叶机、传输机、投喂滑板车、升降方格簇机等设备一应俱全。蚕房内的摄像头通过技术服务云平台实时监测蚕房环境,一经发现异常立即触发预警,可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,尽可能避免损失。这是AI重塑养蚕场景的生动写照。基地采用“四龄蚕”养殖技术和智慧蚕房监测系统,有效缩短蚕农养蚕周期,提高养蚕存活率,还能节约桑叶和石灰等成本,提高蚕茧品质和产量。

  “先进的养殖技术与智能设备,不仅解放了人力、降低了养殖风险,还明显提升了蚕茧品质,为后续加工生产提供了优质原料。”忻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郑小平介绍,忻城依托国家科技特派团等科研力量,在全区率先建设规模化人工饲料小蚕共育示范点,通过技术创新,小蚕饲养成功率提高25个百分点,劳动时间减少2/3,利润提升26.4%。

  目前,全县已培育了24家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、3家家庭农场、11个标准化小蚕共育基地、60多名乡土技术人才,带动更多蚕农更好地融入市场,实现蚕农与产业的共同发展。

  走进忻城茧丝绸产业园智能厂房,自动络丝机正高速运转,将绞装丝精准转化为筒装丝;车间内的温湿度传感器实时调控环境参数,将生丝品质稳定锁定在5A级标准。数码印花区里,14台高速设备组成柔性生产线,将电脑端的彩色图案精准复刻于布匹之上,实现“所见即所得”的印花效果。

  “自动缫丝机、络丝机、并丝机、倍捻机等设备取代传统生产线后,成功补齐了忻城在织绸、炼白、数码印花、丝绸面料及服装加工等环节的产业空白。”产业园运营方广西同益国丝常务副总经理韦懿宸介绍,目前产业园一期已建成18个标准厂房,绸厂已开机试产,累计生产线亿元以上;项目通过“企业+农户”等利益联结机制,辐射带动当地2万余户养蚕户每户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。

  如今,忻城县桑蚕产业已形成“AI种植-智能养殖-数字加工”的全链条智慧体系,产业园总产值突破40亿元。忻城县县长沈国章表示,下一步,忻城县将继续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,全力打造集良种繁育、精深加工、科学技术研发、农文旅融合于一体的全国蚕桑产业融合创新高地和中国-东盟蚕桑产业合作示范区,让科学技术创新为县域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(蓝春青)

...